见微知法丨一根树枝,300斤油,与一次特殊的赔偿
“就是那根树枝……谁也没想到。” 2022年春天的学校操场,阳光正好,孩子们奔跑嬉戏的笑声,被一声惊呼骤然切断。刹那间回眸,一根无意挥来的树枝,让小邓的左眼从此蒙上了阴影。 病历上,“眼角膜破裂、眼球破裂、九级伤残”,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一家人的心上。而在另一个家庭里,小陈的父母沉默不语,年迈的父亲、患病的母亲、没有固定收入的家。 这场意外像一块巨石,压垮了两个本就艰难的家庭。 僵局:无人应诉的被告席 面对孩子的伤残与未来的迷茫,小邓的父母将学校、保险公司与小陈的父母陆续告上法庭,寻求一个公道。 时间来到2025年7月,法庭开庭。原告席上,是小邓父母寻求公道的灼灼目光,而另一侧的被告席——本该坐着小陈父母的地方,却空荡荡的。 “他们是不是不想负责?”失望与疑虑在空气中弥漫。 但承办法官明玉萍没有轻易下结论,她选择推开村委会那扇门,亲自走进小陈家的院子。 在第一次调解中,小邓父母语气坚决地要求赔偿,而小陈父母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那无声的沉重背后,是“赔不起”三个字如山般的压力。 破冰:在理解中寻求出路 明玉萍明白,这起案件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她带着调解专班,一边通过线上反复沟通,一边上门面对面劝说,在两个家庭之间奔走协调。 面对情绪激动的小邓父母,明玉萍没有空谈法理,她指出,小陈家的经济状况确实非常困难,若坚持要求对方无力承担的现金赔偿,即便最终胜诉,案件进入强制执行阶段,结果很可能依然是“执行不到位”。 “一张无法兑现的判决书,并不能真正弥补损失,”她语重心长地提醒,“反而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与此同时,村主任也用熟悉的乡音,耐心开导着小陈的父母。这番基于现实的分析与真诚的沟通,终于触动了人心。小邓父母的眉头微微松动,坚冰开始在理解与共情中悄然融化。 温情:三百斤油里的赔偿 分期赔偿的协议最终达成,但小陈父母脸上却不见轻松。两人对望一眼,欲言又止。 短暂的沉默后,小陈父亲像是下定了决心,道出了盘旋已久的心思:“法官,我们……我们实在拿不出那么多现金。能不能……用家里存的那些油,来抵一部分?” 这个在窘迫中提出的质朴方案,得到了法院干警们最温暖的回应。11月3日晚,一条“爱心助销”的接龙在工作群悄然开始,“我订五斤”、“我订十斤”……点滴爱心迅速汇聚,几天时间,三百多斤积压的食用油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赔偿款。 那金黄的油,流淌的不仅是折抵的债款,更是两个家庭之间重新流动的谅解与善意。 案件早已审结,但司法的温度却留存下来。它像那春日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照进纷繁的现实,也照进人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