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公正:四位法官助理的办案手记与成长感悟
在法院工作的每一天,都是对法律知识与为民初心的实践与锤炼。来自不同庭室的四位法官助理,从“如我在诉”的理念出发,在不同类型的案件处理中,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成长。他们用文字记录下的,不仅是案件的办理过程,更是对司法工作的深刻感悟与对法治信念的坚守。
让我们透过他们的视角,感受基层司法工作中的温度与力量,体会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与奉献。
刑事审判,于严谨中守护权利与尊严
俞礼康
在刑事审判中,每一起案件都关乎被告人的人生与被害人的期盼。从收案之初逐页翻阅卷宗,核对被告人信息,梳理证据链,到庭审准备阶段协助法官组织庭前会议,与情绪激动的被害人家属耐心沟通,再到宣判后解答被告人对“缓刑考验期”的疑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高的严谨性和共情力。记得在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中,被害人因得不到赔偿而焦虑不已,我们多次电话沟通,协调双方达成赔偿谅解;被告人的母亲反复询问“我的孩子怎么就成了盗窃犯”,我们既不能回避法律规定,也不能忽视她的担忧,而是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法律后果,让她感受到司法的严谨与温度。刑事审判的意义不仅在于惩治犯罪,更在于守护每个人的权利与尊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与威严。
“如我在诉”,以共情之心传递司法温度
陈明明
“如我在诉”不仅是一句理念,更是一种司法情怀的践行。它要求我们走出专业的壁垒,真正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还记得有一次,在调解一个民间借贷案件时,我听到当事人小声对律师说,“法官这么年轻,能行吗?”尽管话语不是针对我,但从那次以后,我格外注重对文书细节的把控,包括对一些字词的运用,也会再三斟酌,力求能再精准些。因为只有细致打磨文书质量,严谨把控每一个流程节点,持续学习,深入钻研,不断更新知识库,锤炼自身业务水平,才能确保案件的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才能真正兑现“如我在诉”中对“公正高效”的期待。裁判文书不仅是法律的宣告,更是与普通人对话的媒介。唯有怀着“如果我是当事人”的共情与敬畏,才能真正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执行攻坚,让公平正义不止于一纸判决
许 昌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考验毅力与智慧的环节。在一起为泥工余某讨薪的案件中,被执行人贺某在达成还款协议并支付3000元后再次失约,名下也无可供执行的财产。面对困境,执行干警没有放弃,多次组织调解,查找财产线索,最终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在被执行人参加另案庭审时将其拘传。通过严肃释明法律后果,贺某终于认识到错误,次日一早将剩余执行款全部交至法院。这个过程不仅是执行款项的追回,更是法治信仰的传递。执行工作常常面对财产难寻、当事人逃避等挑战,但正是这种不放过任何线索、不放弃任何可能的“啃硬骨头”精神,让法律的判决得以落地生根,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司法细节,于细微处筑牢公正基石
周丽云
司法实践往往隐藏于细微之处,那些看似简单的案件背后,常常是千头万绪的矛盾与困难。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被告通过各种方式均联系不上,电子送达、邮寄送达均石沉大海。最终,我们通过在其经营的农家乐门口留下纸条的方式,意外地促使案件出现转机。在另一起涉及设备买卖的案件中,为查明事实,我们跟随法官前往现场,查看机器设备,测量尺寸,记录现状,并将现场录像带回法院组织质证。年终时节,查看破产案件的厂房和工地时,我们不仅关注审理进度,更向管理人强调保障工人权益的重要性,提醒防范欠薪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这些细微的工作,看似琐碎,却是连接法律与现实的桥梁,是司法为民的具体体现。
这些来自法官助理的真切体会,折射出的是法院青年一代对法治事业的坚守与热爱。他们正在用专业和温度,书写属于自己的司法故事,也在细微处见证并推动着公平正义的实现。未来,他们将一如既往,以“如我在诉”的初心、精益求精的态度,继续在每一个案件中传递司法的光芒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