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份裁定为当事人拨开云雾
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一块“金字招牌”,被誉为“特殊的希望工程”。近年来,阳新法院始终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在惩治、保护、预防、帮教上持续发力,不断推进未成年人特殊、优先、双向、全面司法保护,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近日,一名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原告家属将一面锦旗送到了阳新法院法官李珊珊手中,感谢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初见,三年前故意伤害案被害人起诉索要赔偿
“李法官,我孙子天降横祸,莫名其妙被人砍伤,直到现在还有严重后遗症,三年了!现在还没得到赔偿!人都抑郁了,求求你,帮帮我们吧!”
阳新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李珊珊接待了这名原告家属。这是原告第二次起诉要求赔偿,案件分给了李珊珊后,原告家属多次找到李珊珊表达诉求,情绪激动。
2020年12月,原告被12名未成年被告殴打、砍伤,所受的伤害令人触目惊心。经过124天住院治疗,原告出院了,但是对于找谁赔偿,怎么赔偿,成了原告维权路上的“拦路虎”。
此案中,原告要求12名被告共计赔偿误工费、医药费等近12万元,相较于原告所受的伤害,赔偿数额有理有据,李珊珊心中则充满困惑,“为何三年前未成年人砍人赔偿纠纷会拖到现在还没处理完?”
原来,当时对原告实施殴打的十二名被告均是未成年人,且被告之间并非都相互认识。案发后,公安机关抓获了部分被告,六名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被判处二年到三年不等的刑罚,剩余六名不满十六岁的被告因涉案时未到刑事犯罪年龄,派出所对他们进行了治安拘留处罚(未执行)。
期间,原告因种种原因并未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随后原告第一次起诉要求赔偿时,因部分被告还在监狱服刑,部分被告联系不上、部分被告具体身份信息不明确,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办理,法官查人找物不见踪影困难重重
通过对案情的研究,李珊珊认真理清了案件办理思路,要顺利审结该案,必须解决三个难点:一是要确认十二名被告的身份信息;二是十二名被告均为未成年人,没有能力对原告进行赔偿,根据法律规定,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所以要追加他们的监护人为共同被告,进而还要查清他们的家庭信息;三是要联系十二名被告及监护人参加诉讼。
然而,在办理过程中,第一步就让李珊珊就犯了难。当时被判刑的六名被告因还涉及其他刑事案件,且原告的案件由两个派出所处理,均以个案的方式起诉至阳新法院,故案涉材料分散在不同的案卷材料中。而其他六名不满十六岁的被告被处以治安拘留处罚,这一部分案卷材料也不集中。
因此,李珊珊法官将其中六名已经判刑的被告的刑事案卷全部提取,把涉及当时参与打架事件的询问笔录等证据一一甄别,终于查出涉案被告的所有基本信息。同时,李珊珊还前往市民之家,将涉案十二名被告的监护人信息全部查明,追加为被告。
身份信息的问题解决了,但如果无法与被告取得联系并送达,便意味着无法开庭审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倘若简单使用公告送达,审理后一判了之,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原告的诉讼成本,还存在部分被告依旧联系不上,使得案件判决后进入执行阶段的可能,不利于原告合法权益的实现。
怎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保障原告合法权益的同时化解该案呢?正在一筹莫展之时,李珊珊通过其他案件的办理找到了灵感。
保全,八份裁定让案件柳暗花明
诉讼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的案件,在对该案判决前,依法对诉讼标的物或与本案有关的财物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李珊珊想到的便是通过让原告申请诉讼保全,促使被告主动联系法院,参与到该案的诉讼中来。故在李珊珊建议下,原告申请分别对十二名被告及其监护人的银行账户、支付宝或微信账户冻结10000元。
针对该案的保全裁定下达后,成效显著,原本联系不上的被告陆陆续续主动与阳新法院取得联系。在此基础上,李珊珊逐一告知被告被起诉的情况,释明该案对原告生活上造成的影响与困难,劝说各被告从换位思考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李珊珊的劝说下,被告均表示愿意调解,每促成一名被告与原告达成一致意见并及时履行,李珊珊便及时作出解封裁定。最终,该案被告均主动履行了赔偿义务,该案也在阳新法院前后作出了八份裁定的基础上以原告撤诉圆满结案。
“民之所判,法有所应。司法工作也是群众工作,作为法官,必须秉持‘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审好每一件案子,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