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街法庭:乡土里“长出来”的“微法庭”
法庭内,用“一根网线、一块屏幕”搭建线上智慧,“微法庭”让人民群众少跑路;法庭外,法官奔走在镇区和田间地头,解决群众的烦心事——这便是阳新县人民法院浮屠街法庭。
近年来,阳新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浮屠街法庭为主要试点,建立“三维联动、三重服务、三点支撑”的“三个三”工作体系,推动实质解纷、助力基层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浮屠街法庭先后获评“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法院十佳人民法庭”“全省先进法院(法庭)”等荣誉。
1 “一线一屏”解决群众诉求 “微法庭”构建诉讼服务新模式 初冬的东楚大地,田野间笼着薄雾,初升的暖阳照射在这边乡野上,集镇上渐渐热闹起来。 11月的清晨,还散发着淡淡的凉意,然而一踏入浮屠街法庭,立刻便会被法庭繁忙而充满活力的气氛感染。 刚上班,浮屠街法庭干警便接到了第一位当事人的来电咨询。电话那头是行动不便的李婆婆。 “请问土地纠纷要怎么起诉?”面对李婆婆的咨询,法庭法官助理刘锐对答如流,并依据当事人诉求,当场为其立案。 在详细了解案件情况后,法庭干警通过“微”法庭联系上身处外地的被告,立即展开调解。当天上午10点,案件便成功调解,出具了调解书,1小时内为当事人解除了烦恼。 阳新县既是农业、工业大县,还是劳务输出大县。为破解给外地当事人提供便捷司法服务,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难题,浮屠街法庭大胆创新以微信、企业微信为平台搭建“微法庭”,形成操作进入简便、双向沟通简便的在线办案模式。 一根网线、一块显示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和气地把纠纷解决了。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前线,提高司法工作效率,帮助外地当事人远程参与诉讼活动、减轻诉累。”浮屠街法庭庭长王凤华介绍,经过不断优化完善,“微法庭”如今已经成为浮屠街法庭提供诉讼服务的“最佳辅助”。 浮屠街法庭借助微法庭调撤案件数占比超50%以上,送达案件数占比超80%。 一组数据可以证明“微法庭”模式的作用:2019年改革至今,浮屠街法庭收案3980件,结案3837件,调撤率62.60%,一审服判息诉率高达98.67%,连续五年零信访。 为进一步规范工作方式,浮屠街法庭紧密贴合日常工作实际,根据每名干警的专业能力和特长进行两两分组。将受理案件依照不同类型进行二次分流,形成“包产到户、扁平管理、人人能战”的人员整合模式。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协作能力,还显著提高了案件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浮屠街法庭还积极推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要素式庭审和表格式文书,这些举措极大地简化了庭审流程和文书制作,使得审判工作更加高效、透明。精心总结了如沟通样式、常用文书、谈话笔录等5类50余种模板,构成操作性强、标准明确的模块化审判工作标准。 2 从“办理一案”实现“治理一片” “微法庭”联动办案融入乡土治理 “180万元薪资拖欠两三年了,这么多人要生活,无论如何,刘某今天必须要给个说法!”在王凤华的办公室里,工人代表石某拍桌而起,激动地说道。 2024年春节假期后,王凤华接到了来自当地政府的电话,委托浮屠街法庭参与调解一起涉农民工工资的矛盾纠纷,王凤华当即答应下来,与浮屠镇政府召开碰头会,对该案案情进行了梳理。 原来,石某等人系刘某雇佣的挖机司机、器械租赁方,工程完工后,刘某差欠石某等人劳务费、租赁费未付。石某等人长期催讨,多方反映问题,但始终得不到解决。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浮屠街法庭通过“微”法庭、实地走访等方式多次联系案涉工程的发包方、分包方,与浮屠镇政府、刘某三方共同发力,针对无法协商一致的问题积极协调、逐一解决,持续跟进后续发包方代付工程款的授权及相关事项。最终,近180万元农民工工资已全部给付完毕。 据了解,浮屠街法庭辖区居民近19万人,在确保案件质量的同事必须提高效率,为此,浮屠街法庭与乡镇开展联建共建,建立党委领导、法庭为主、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形成“摸底调查网格调、发挥优势陪审调、专业会诊法庭调、整合资源乡镇调”的全链条调解组织,汇聚合力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为拓宽司法覆盖面,浮屠街法庭还坚持调立审执一体化协同思路,尤其是注重诉前调解与案后执行的有机结合。在调解全程优先、法庭直接立案的基础上,案件审理初始阶段即为执行做好铺垫,力求在源头上化解纠纷,减少诉讼压力。该法庭通过前期掌握矛盾焦点、梳理财产状况,打通案件流程性环节壁垒,知根知底无缝衔接、贴近群众就地执行、一体联动速执速结,推动诉讼服务从“分散式”向“一站式”转型。2024年至今,该法庭诉前调解案件108件,执结案件197件。 3 从“坐堂办案”到“出诊”普法 “微法庭”把解纷和普法送上门 “同学们,案件虽小,但道理不小,在生活中,充斥着很多危险与诱惑,希望能通过这次模拟庭审,让大家懂得防患于未然,杜绝自己成为加害者,防止自己成为受害者。”今年9月,浮屠街法庭开放日,该庭法官邢国远向来自浮屠镇下屋小学的师生们说道。 一直以来,“抓前端,治未病”是浮屠街法庭普法教育工作的落脚点,从“谁来普”“普什么”“向谁普”“怎么普”四个方面协同发力,通过普法讲座、巡回审判、法庭开放日等方式诠释了普法宣传“走出去”普法模式,开展普法宣教活动20余场次。 为了更好服务辖区经济发展,针对辖区内“三农”小微企业、合作社较多的实际情况,该庭指定1名法官助理主动对接、专门服务辖区企业,既为涉企案件设立“绿色通道”,落实经济影响评估制度,还为企业“独家定制”买卖合同、承揽合同等相关专题讲座,针对企业项目建设、经营发展中的法律问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截至目前,“点对点”服务企业6家,提供法律咨询50余次,协助企业补充完善合同4份,向企业发送司法建议书2份。 人民法庭工作方方面面,不仅要着眼大发展,还要兼顾小家庭。今年来,浮屠街法庭针对审理的离婚纠纷案件中发现的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建册立档,利用放学后、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回访,实地了解涉案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共走访困境儿童20余人次,协调帮助两个家庭办理低保。 展望未来,浮屠街法庭将继续秉持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护航小家庭幸福与推动大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